云南普洱茶人品赏云南建水紫陶
随着中国云南特有的特产品“云南普洱茶”这一中国乃至世界大品牌勃勃生机的茁壮兴旺与市场的逐渐成熟发展,云南特有的的另一个云南特产品,随着云南普洱茶勃然卷起的波浪,以及国内外市场与消费者的狂宠热潮,“云南建水紫陶”正在随波逐浪的悄然兴起。
云南建水紫陶驰名中外,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云南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云南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云南建水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滤浆后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云南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云南建水紫陶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珍品。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颖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云南建水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
其他各地名陶,多从造型和品种上下功夫,至于把书画搬上陶器,似乎云南建水紫陶独出。众所周知,在云南建水紫陶上写字绘画,不像在宣纸和瓷器上那样方便,用颜色或墨直接书写绘画即可装裱,它必须用墨或颜色写在陶坯上,再用刻刀刻,然后以白色陶土或红、黄、蓝等色泥填满晾干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磨光。其经过多次打磨,可以达到光彩照人的程度。如书画、雕刻、烧制、磨工均佳,则产品呈紫地镶白或黑地镶白的图文,明快爽朗,典雅秀丽。名家书画,经制陶艺人的雕刻,呈观自然班驳、浑朴古拙的金石韵味,给人以无限美的艺术享受,为其他名陶所不及,和传统的字画及江西景德镇瓷器相比,别具魅力。云南建水紫陶正是由于书画名家的参与才能得以驰誉中外。从清末到现代,无数的书画名家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发展、兴旺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王定一的烂简书,就是摹仿断简残篇,以真草隶篆行书于其上,更显得古朴雅致。其他如刘光烈的板桥体书,王式稷的金文,王克敏、王孝全的花卉翎毛,王宪斌的竹子,王垂书的草书,肖茂园的山水,沈河清的鱼虾,马吉生的菊花,向逢春的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和各种字体及李贯夫的楷书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书画名家的点染,云南建水紫陶才不同凡响,身价百倍,为人所爱。
陶器色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磬,其中深黑嵌白者,尤为上品。云南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又称为“杨捏”,为拳头产品,特别是30年代云南建水艺人向逢春制作的紫陶汽锅独具匠心,外表饰有花鸟、虫、鱼、草、木、山、水图画、诗词题,精美绝伦,具有“陶具一秀”之誉。
云南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建水紫陶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特别是用建水紫陶汽锅炖出的鸡肉,味道比用别的汽锅炖出的味道更为鲜美。因而建水紫陶汽锅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若在汽锅中放上“三七”,称为“三七汽锅鸡”,有较好的滋补作用,称为“培养正气”,成为云南的名特小吃之一绝。
云南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是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云南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云南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云南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时至今日,云南建水制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
文人的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云南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le 勒)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无刻石般线条自然崩裂的糙刺边沿。然而,妙处在于,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刻工艺人多为女工,且大多不谙字画之理,但她们对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云南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
传统的云南建水陶窑称为龙窑,一般呈竖卧状依山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火门在下,切面为上圆下方马蹄形。建水紫陶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000摄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温下窑气的变化使得陶器在焙烧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的颜色和花样,形成可遇不可求的“窑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