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普洱茶沱茶及七子饼茶的来历
晒青毛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比较松散给运输带来许多不便,人们往往在起运前要将毛茶经高温蒸软,踩压到适合牛马驮运的竹篮或麻袋里待运,尽管这样体积还是较大,运输还是不方便。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县景谷街人(今景谷县景谷乡)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采用当地产的优质晒青毛茶为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一般运销下关、大理一带。后来被私茶商号“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曲靖、昭通、水富一路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经过茶商们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在四川叙府一带非常畅销,并被誉名“沱茶”,其实是用沱江之水烹煮普洱茶,之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由此可知真正的“沱茶”应当称之为“普洱沱茶”(因当时景谷属于普洱府的原故)。当时李文相加工的团茶,奠定了后来“沱茶”的基本雏形,景谷应当之无愧是普洱乃至云南“沱茶”的原产地。后来人们共称的“景关沱茶”,又叫“谷庄沱茶”,其实就是将景谷街一带的晒青毛茶运销至下关后,再在下关加工成“沱茶”,故称之为“景关沱茶”。也只有景谷的晒青毛茶加工出的“沱茶”质量为最佳。
从文字的角度上来看,无论是“下关沱茶”还是“云南沱茶”,其“沱”字都是带有三点水的沱字,而不是从其外形上的“砣”字,更不是从其运输上讲的“驮”字。从地理河流、水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下关还是全云南境内,都无一河流、无一水系称之为沱河、沱水。哪里来的带三点水字傍的“沱”茶呢?由此可见真正的“沱茶”之源,当出自景谷街李文相加工之团茶,而后成名于四川的沱江流域。据考证:沱江是四川一条与众不同的大河,是内江的一条大江。沱江的发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沿的九顶山,又名茶坪山。这座山里的东、中、西三处分别流出许多溪流,逐渐汇成三条较大的支流;西边一条湔江,长139公里;中间一条石亭江,长141公里;东边一条绵远河,长180公里:它们汇合在金堂赵镇附近,才正式成为沱江干流。因为绵远河最长,所以现在把它定为沱江的正源,另外两条上源支流就算旁支,这就是沱茶的真实来历。
至民国期间,景谷县境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所加工的品种有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装)、方砖茶、茶膏茶(因形状像当地的一种米制食品“发膏”而得名)等。方茶模具也增加了许多文化内涵,出现了模压板上雕刻“福、禄、祷、禧”及花、草、山、水等图案。因此,方茶出现了有字画和无字画两种,一般情况下有字画的为礼品茶,无字画的为普通茶。加工工具比较原始粗放,主要有压茶板凳、压茶石条、压茶模子、模板、铜甑、铁锅、细麻布袋子、竹筛子、竹簸箕等。加工方法较为讲究,原料一般选用优质春茶或谷花茶,按一定的拼配比例经高温蒸压软化,之后以模压制成形,再晒干或烘干。之后进行包装,包装较为精细,小包装内用有花色的纸包裹,外用糯笋叶包扎成筒。一般团茶5个为一筒,经考证:5个团茶为一筒不是按重量来定数,而是以外包装的竹制茶篮的宽度大致相当来定的。若超出此数,则不利于牛、马驮运。方茶四块一包,两包与5个团茶筒等长,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一筒,故称之为“七子饼茶”。又因“七”字与“齐、旗、棋、祈、启”等同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或理解为:“齐子饼茶”、“旗子饼茶”、“祈子饼茶”、“启子饼茶”等。
全文
来源: 普洱日报 |